校友风采
官网首页 > 毕业校友 > 校友风采 > 正文

让青春在黄土地上闪光

发布时间:2024-04-12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数:

  记我校优秀毕业生潘峰

  作者:张 

   编者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的时候,本报记者随招就处的同志一道,跟踪走访了两位曾经在“村官”岗位上表现优异的我校毕业生潘峰和马晓盼,并以人物通讯的形式记录下他们那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希望能够给正徘徊在“村官”考场门口的毕业生们提供一种选择人生目标的正能量。 潘峰是我校原政教系2005级法律专业学生,2008年毕业后被选聘到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当“大学生村官”。在两年半的村主任生涯中,他以优异的基层工作表现,先后被评为“宜川县优秀大学生村官”、“延安市十佳大学生村官”,“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并作为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受到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的接见。

   

    毅然选择当村官

   

    选择当村官,对于潘峰来说,绝非偶然。

    潘峰是从云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考入我校的,对农村的天然感情让他上学时候就喜欢农村工作。他在校曾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校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多次利用暑期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特别是他在学校期间发起的“一元钱”捐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事,成功解决了山阳县2个贫困儿童的上学问题,看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可以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他萌发了想去农村为百姓办些事情的想法

  2008年,潘峰毕业的时候,家里人在昆明已经有了很好的经商基础,哥哥不想让他当村官,说可以给他很高的年薪,劝他留下来一起经商,潘峰没有被优厚的条件打动,毅然选择了去当村官。他至今还记得哥哥送他到车站时的最后挽留,“你是一个恋家的人,留在昆明,和家人在一起,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非得去干一个被人看不起、也没有前途的村官吗?”他当时的回答很坚决,“哥,赚钱不是我的理想,咱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现在终于有机会给农民办点事情,我为啥不去。”

  回到西安后,他一个人坐上了开往宜川县的汽车。对于宜川县,潘峰几乎是一无所知,原先也从来没有去过,自从动了要去那里当村官的念头后,才只知道那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去的路上,看着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潘峰充满一股莫名的兴奋。当村支书开车把他接回村子的时候,汽车嗖的一下穿过黄土高原之间的崾岘,看着底下的万丈深渊,潘峰惊得眼泪直打转,倒不是因为他害怕,是他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要去工作的村子环境如此恶劣,这让他心里一下子没了底,之前的兴奋感荡然无存。

   

    轰轰烈烈干一场

  

   到村子后,手机信号不好,惟一与外界的联系是每天早上仅有的一辆班车。方言听不懂,饭菜口味重。这里的一切都令潘峰的情绪跌落谷底。

   不过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潘峰很快就调整过来。他用最短的时间学会了简单的方言,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辛户村78户人家,330口人,全村有果园2000多亩,村民经济来源全靠苹果收入。由于村子比较偏远,信息闭塞,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因此,群众每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苹果的销售。

   潘峰到村任职的时候,刚好赶上苹果销售的季节,看到有的村民为卖苹果而发愁,他就立即让西安的朋友给他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安上无线网卡,随班车带到宜川。潘峰就开始在网上发布苹果销售信息,寻找商家,很快联系了大批客商前来村子采购苹果,不仅完成了全村的苹果销售,还带动了周边村镇的苹果销售。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副产品出口需求减少,潘峰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劝说农民及时出售苹果,不要观望市场。刚开始,苹果的价格是每斤1.95元,后来在两周内下跌到每斤1.55元,由于他前期给农民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全村八成以上农民提前就把苹果卖完,及时规避了价格暴跌造成的经济损失,从此,潘峰的威信一下子就在村里树立起来,村民们都说,这个娃和以往的包村干部还真不一样!在之后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潘峰被村民推选为副主任。

  当选副主任后,潘峰在村子里发起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大家联合起来,统一购买生产物资,统一销售苹果。由于合作社人多,所需物资量大,通过合作社为群众购买的化肥,每袋就比市场价低1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为群众节约成本万余元。通过与公司合作,走“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直接把村上苹果发往上海、宁波等地销售,减少了中间销售环节,增加了苹果利润,他们合作社的苹果价位每斤比市场价高出一到二毛。

  为了提高村上苹果质量,潘峰提出了走“有机认证”的发展思路,为此,他多次到西安、杨凌找人,咨询发展有机苹果的路子,并把专家请到村里,为群众指导有机苹果生产。为了更好的推销宣传村上的苹果,潘峰还为合作社注册了商标,统一制作了包装箱,并带领群众前往杨凌参加农高会,把村上的苹果带到农高会上展销。他的这些工作,受到当地群众和政府的一致赞誉,他创办的合作社被宜川县人民政府、延安市人民政府评为示范合作社,吸引了很多兄弟县区的果农前来参观交流。   

    无私者无畏

  潘峰很能“跑”,也很会“跑”。他爱看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当代陕西》这些政策性很强的报纸是他的必看读物。每当他看到与农村有关的优惠政策和实施项目时,就会用剪刀剪下来夹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并根据他任职村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去县、市、省对口部门跑项目、要支持。

  在潘峰的多次努力下,他争取到了陕西省千村互助项目资金19万元,又发动群众入股3万元,建成了一个拥有22万元资金的辛户村“小银行”,为村群众发展生产提供贷款,争取到了15万元的养殖项目,在村上建起了500头规模的养猪场,为发展有机苹果提供肥源,同时还争取到了20多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5万元的科普惠农项目等等。在担任村官两年多的时间里,潘峰一共为村上争取到项目资金60多万元,他用这些资金发展村上苹果产业,平整广场,给乡亲们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兑现了他选择当村官时的诺言。

  “作为一个云南人,孤身一人在陕北当村官,能要到这么多的项目,中间会有困难吗” ?面对记者的疑问,潘峰讲起了他遭遇过的酸楚。

  有一次,他到西安要项目,为了节约车费,他就搭来村上收苹果的大货车。到达西安已是凌晨三点多,因为货车是不能进城的,他就在北郊离城很远的地方下车,走到张家堡,找了个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再去找领导时,人家临有事出去了,潘峰就买了份华商报,一瓶矿泉水和一个肉夹馍,把看完的报纸铺在台阶上坐下,一边看着剩下的报纸,一边吃着肉夹馍等领导回来。他说,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要饭的,很想放弃,可是,一想到村民们那一个个期盼的眼神,他就又坚持下来了,直到最后把事情办完才回村。

  记者问潘峰:“你直接去找领导,又没有熟人介绍,你不害怕吗?”,潘峰回答说:“我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去找的,我是为了村民老百姓,我是无私的,无私者无畏嘛。”他就是靠这样的信念,说服一个又一个领导,为村上要回一个又一个的项目。

   

    作为青春的备忘

   

  白天在村上忙碌工作,感觉很充实,可是每当夜幕降临,漆黑的山村寂静得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这时候,潘峰就呆在他为村上建立的“农家书屋”里看书,打发那些孤独无聊的日子。在潘峰的行囊中有一本书,是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保勤写的一篇长诗——《青春的备忘》。每当感到孤独和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就会翻看那本书,寻找力量与慰藉。有时候,他站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上,大声朗诵——

  爱在贫瘠的土地上高尚

  虽显琐碎,却义薄云天

  瑟瑟秋风中遥想着母亲的牵挂,

  儿啊,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千万千万

  ……

  不知不觉中,泪眼刷刷地流下来。

  潘峰在孤苦中承受着寂寞,也享受着这样挥洒青春汗水的幸福,在难以名状的感受中,他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2010年底,他被组织推荐考上了公务员,离开了他奋斗两年多的辛户村,来到咸阳秦都区工作,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种生活。然而,他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辛户村,他每年都会回村里看一看,村子里有什么大的事情,乡亲们也会及时告诉他。苹果花开的时节,他就会关注天气,怕天气降温,冻坏苹果花蕾,影响乡亲们来年的收成。苹果成熟的季节,他也会关心苹果的价格,并和先前认识的一些客商联系,问问行情,然后再给村子打电话,告诉他们一些信息。

   潘峰说,基层是磨练人的地方,同时也是成就人的地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忘不了那片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淳朴的笑脸。村官生涯是他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学会了坚韧和感恩,学会了珍惜和努力。他说,这段青春将是他永远的人生备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