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此次202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全省共申报3006项,批准立项482项,立项率为16%。我校在此次项目申报组织工作中,共计申报25项,其中5人成功立项,立项率为20%,较往年立项率显著提升。
本次5项立项项目负责人分别是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黄永美、外国语学院阎浩然、师范学院王雅荔、学前教育学院张宣、体育学院曹璐。申报项目的学科涉及历史考古学、语言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方向。
据悉,近年校科研处联合学校各二级学院着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以科研项目申报为抓手做好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有侧重地打造各学科核心团队,在全校范围内在重要研究领域对重点问题的凝练和科研队申报伍组织方面下功夫,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立项数量均有显著提升。
黄永美,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校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获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2022年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2019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学者。此次立项项目《民族交融视域下的汉长城研究》,将在汉长城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结合长城调查和汉简研究成果,运用多重证据法专题研究汉长城与民族交往关系,具体而言是对汉长城物防和人防的研究,对长城两侧各民族在长城完善前后交往方式调整的研究。从而探明汉长城在长城两侧民族交往中发挥的功能,厘清汉长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阎浩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与翻译。近年来在外语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此次立项项目《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秦腔符号的动态系统研究》,以概念整合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符号学视角对该模型进行拓展,进而将其与戏曲理论相结合,构建戏曲文体分析框架,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对秦腔剧本符号的文体特征析毫剖厘,以动态视角探索秦腔符号系统的历史演变模式,为秦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语言学层面的重要理论支撑,为打造“陕西戏剧”特色文化品牌夯实学理基础。
王雅荔,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与治理。入选省级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为省级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此次立项项目《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测评研究 》基于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具体围绕人工智能如何高效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机理、应用场景、风险识别诊断、评估监测及风险规制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建立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评估模型进行风险识别,提出规制路径,为人机共育提供理论解释,为风险识别提供评估模型,为技术赋能教育提供规制框架。
张宣,学前教育学院理论教学部教师,副教授,硕士。承担《教育测量与统计》《学前教育评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测量与评价、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此次立项项目《陕西本土化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致力于开发具有陕西文化适宜性的、具有实践导向、可操作化、直接指向教师工作任务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包括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构想、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编制、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应用四大核心内容。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本土学前教育评价工具的类型,保障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科学实施和有效开展。
曹璐,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双师型教师。以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主线,在体育资源供给、资源共享和均等化路径研究等方面,主持省部级纵向课题7项、地市级课题4项,主持横向课题4项,累计到账30余万元;此次立项项目《“双循环”发展格局视域下陕西省体育产业供需机制构建研究》,以“双循环”发展格局为背景,从时代背景、市场经济、政策环境等角度,系统研究陕西省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优化的现实基础与时代诉求等;阐述新常态下陕西省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优化目标、原则,完善健身休闲服务体系,化解人们多元健身休闲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撰稿:张泽宇
审核:李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