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子熠出了书,他在网上给我留言,说送我一本他写的书,我忙不迭地说:“谢谢谢谢,非常谢谢。”说到熟悉,其实我与尚子熠最多的交流都是在网上。他在网上写的文字,我会一篇一篇点来看,偶尔,也会和他聊聊文字。尚子熠来自陕北,有的是陕北汉子的坚韧和勤勉,见面后才发现还多了一分的腼腆与讷言。他送书到我的办公室,淡蓝色的封面上印着藏蓝的蝴蝶与洁白的花朵,这本名为《如果青春遇上风》的书里选编了尚子熠的75篇文章,在学校期间,学生能出自己的文章集子其实并不常见,因此我也是格外关注他。
前不久,尚子熠又获奖了,他的稿件在5万余篇全国高校参赛稿件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大赛小说奖和散文奖。这份殊荣对尚子熠而言是慢慢积累的一次收获,而我看来,一个孩子能有梦想,还有坚持梦想的勇气都令我敬佩不已。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如此热爱文学呢,我又一次翻开了尚子熠的书,在字斟句酌间寻找答案,又一次和他见面交流,在言谈举止间寻找答案。
“天然去雕饰”,是我阅读尚子熠文章的最初感受。陕北的黄土地、小米饭、芦叶草,伴着他长大。陕北,有他割舍不了的亲情,也有他对青春的展望与珍惜。在长长短短的文字间,表达着尚子熠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认真地写作就一定有人认真地读。尚子熠的名字是妈妈给取的,妈妈不识字,但能非常快地在密密麻麻的一堆字里挑出孩子的名字,她知道尚子熠爱写文章,但是不知道写了怎样的文章。尚子熠的爸爸拿着杂志在目录上查找那个熟悉的名字然后停下来,翻到那一页,爸爸用并不优美也不通顺甚至有些字会读错的朗读给妈妈读文章。每每回想起这个场面,尚子熠都格外激动,“爸妈是我最好的读者,毫不夸张的说,我爸读过我每篇文章,看过我写的每个标点符号。”在有些平淡的文字间,溢不住的是他敏锐视角下的真诚。
说到自己与文字结缘,尚子熠感恩于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米霞,“那个时候每周两篇周记,李老师常在班里读我的文章,她用红笔写的评语有时比我的文章还要长。”李老师不仅自己看书,还常借书给尚子熠看,甚至塞钱给他让尚子熠去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在老师的帮助下,尚子熠阅读了许多书。余杰的《香草山》、《沉默的告白》都曾让他深深折服,“余杰说,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这些文章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李老师推荐了尚子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尚子熠收获着自豪与快乐。2010年8月1日,尚子熠收到了半岛网页版,半岛(中国)的录取通知书,是旅游管理专业。“刚来学校我就觉得这个专业挺好的,业余时间我也能自学很多东西。”大一时,尚子熠在课外将自己的文章贴到新浪博客里,不久之后,他的文章一个月两次在新浪首页刊发,尚子熠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2011年7月,我去重庆参加了一个90后作家联谊会,很短的时间就有很多朋友加我为好友,‘出名要趁早’,我当时就感觉自己不能落后,要出好文章,之后和我的老师、朋友交流后就感觉自己那会儿有些膨胀了。”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我沉下心,去读书,然后慢慢写文章,才感觉自己又快乐起来了。”网络给予了关注尚子熠成长的目光,至于尚子熠会如何成长,网络并没有给出答案。
要出《如果青春遇上风》散文集,尚子熠将自己从2008年至2012年的散文进行了梳理,主要选取的是青春美文和哲理散文诗,作家安黎在给他写的序《不能忽略一棵小树》中这样写到:“我们可以忽略一颗小石子,但却不能忽略一棵小树。一万年以后,小石子还是小石子,但三五十年以后,小树就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尚子熠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已有了比同龄人更高的起点,只要不舍弃,不懈怠,我相信,他会有‘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的那一天。”
尚子熠在网上给我分享了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十月即景》。
拖船锈痕斑斑,它为何停在远离大海的内陆?
这是一盏熄灭在寒冷中的沉重的孤灯。
但树有强烈的色彩。信号传向彼岸!
有几声像是为了让人听见。
回家路上,我看见钻出草坪的磨菇。
这是一个呼救者的手指。
那人在黑暗的深底啜泣。
我们是属于大地的。
“我们是属于大地的,这些年来,文字带给我个人很多的相知相惜,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应该在分享中快乐,我们的文学,也应该在分享中进行。”看到这句话,我心里有些激动,码文字是一份力气活,但是首要的却是一个字——“爱”,“爱生活、爱学习、爱家人”才是成功唯一的秘籍,这或许就是尚子熠给予我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