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外国语学院以质量为核心,坚持特色专业内涵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服务都市翻译产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英语专业获批我校第一批重点建设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获批我校重点建设学科。2013年7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参加了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在学位论文质量、专家团队、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学生国际交流等方面位居同类院校前列。2013年,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英语语言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外国语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扎实有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校英语专业高考一志愿报考率连年超过100%。其中,2013年英语专业全国一志愿报考率为113%,在陕西的一志愿率为130%。2013届毕业生毕业率100%,学士学位授予率98.7%,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83%。2012年英语专业全国一志愿报考率为94%,在陕西的一志愿率为100%。2012届的毕业生毕业率100%,学士学位授予率98.5%,就业率95.5%,专业对口率76%。初步显示了英语专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当中的竞争力。
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探索双轨人才培养模式
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外国语学院在制定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时,针对就业市场前景,把英语专业分为“基础英语教育”与“商贸翻译” 两个方向。基础英语教育方向针对两个就业群体: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英语师资和从事学前英语教育的英语师资。课程模块设置强调考取相关教学资格证, 如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全球通用的TKT学前英语教师资格证书。商贸翻译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与口译和笔译相关的翻译工作。课程模块设置强调考取TICAT证书、口译证及翻译一级证书。将1-3学期定为专业基础阶段,课程的设置强化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技能。从第4学期开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和丰富具有就业导向的课程群建设。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所占比重,实现形成性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基本技能培养的质量。
日语专业作为我校的新专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西部日语人才需求量不足的情况下,下定决心,大力改革。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日语专业将分为“商务日语”与“日语国际班”两个方向。商务日语针对两个就业群体:与涉外商务、酒店管理相关的服务工作和与口译、笔译相关的工作。课程模块设置强调考取BJT资格证书、口译证及日语翻译一级证书。“日语国际班”针对赴日深造的学生,与日本知名大学签订“2+2”、“3+1”或“3+2”等国际交流项目。课程模块设置强调考取日语能力等级测试N1证书,J.TESTA级证书。基础阶段即1-4学期加大听力、会话、语音等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的课时。如,从第5学期开始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商务日语方向学生于第6学期在日本JTB集团株式会社、ACC国际交流学院等进行专业实习。“日语国际班”方向学生从第5或第7学期前往日本知名大学进行深造。
外国语学院还分别与中国翻译协会、北京考试院和中日友好协会沟通接洽,争取英语教学能力证书(TKT)落地我校,利用专业机构的力量和资源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培训与评估,为他们出国学习交流和进修搭建平台。
二、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2011年,新建同声传译语音实验室一间。该实验室是具有视频交互功能的专业口译(同声传译)训练室,装配着同声传译教学方面最尖端的设备,能够承担多个语种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教学任务。同传语音室的投放使用,有力地促进了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进度,是外国语学院专业学科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充分表明了学院在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口译人才的重视,大大提升了外国语学院的硬件水平,为口译(同声传译)教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平台。
2013年,外国语学院与环球时报在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环球网公益百科项目孵化基地”,创立媒体+高校合作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新模式。积极与英孚教育等语言培训机构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逐步探索订单式培养新模式。长期以来,外国语学院都将学生实习实训环节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该项工作的力度。他们与西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西安市政府外侨办、西安市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户县旅游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共同培育外语人才,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外国语学院还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模块设置,进一步拓展实习实训基地的范围,加强与地方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外语培训机构、日本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场所。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去挂职锻炼。同时,邀请实习实训基地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培训教师、指导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等工作中来。
三、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了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参加海峡两岸英语口译大赛和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英语专业有1人在“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人在全国希望英语电视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8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41人荣获国家级三等奖。1人荣获2013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1人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在我校承办的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共有27名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36名学生获得省级二等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校外语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面临着学生参与面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学生在参与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被动型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外国语学院计划通过学分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如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等重要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来,加大第二课堂的考核力度,以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目的。
通过组织辅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外国语学院实现了以项目带动学生外语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两年来,共有20个项目获得校级项目立项。外国语学院还选送了20余名学生到美国、台湾、日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社会实践。通过项目研究和对外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四、以发展为统领,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外国语学院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和知名高校挂职锻炼或参加培训。2009年,选派两位老师赴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社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安排多位教师分别到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口译和笔译课程的培训,为培养翻译课程的师资和下一步开办翻译公司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和人员基础。每年假期,外国语学院都会选派20余名骨干教师到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和学习。多年来,外国语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目标,把应用型师资培养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行,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在相关实习实践基地挂职锻炼,学习相关行业需要的实践知识,具备教授实践性课程的能力,更好地组织实践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还积极联系省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举行系列讲座、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及时吸收学术研究新成果,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师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五、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采用分类教学新模式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从2006年实行分级教学,不同级别的班级使用不同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学生英语四六级过关率逐年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外国语学院制定了《半岛网页版,半岛(中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探索后评估时代符合我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开设符合西安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贴近专业实际的英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下一步将采用分类教学的方式。开设语言基础系列课程(必修)、应用系列课程(必修)和提高系列课程(选修)。第一学年开设语言基础系列课程,分为“英语读写”和“大学英语视听说”两大课系,加大听说课时数。第二学年开设应用系列课程,体现“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结合各个专业开设相应的ESP课程。第三、四学年开设提高系列课程,包括考研阅读、考研写作、考研翻译、高级口语、口译等课程,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六、开办翻译专业,创设“一室两中心”
通过调研发现,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外国语学院翻译方向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已初步具备了开办翻译专业和翻译工作室的条件。
目前,外国语学院有5位教师正在省内知名高校攻读翻译硕士学位,1位教师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硕士专业;许多教师经常性从事我校、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各级各类口、笔译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源比较丰富;多位教师应邀参加“欧亚经济论坛”政要的翻译工作;两位教师参加了西安市地铁2号线英文标识的论证会议;二十余名师生参加了陕西省语言文字委员会、西安市语言文字委员会组织的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调研活动以及论证工作;一位教师编写了《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通则,交通,旅游景点);全体教师连续两年参加了全省普通高等院校高考外语口试的考试工作;部分教师参与了2012年西安市公开遴选年轻复合型初级干部的外语口试工作;多位老师承担了柬埔寨首相、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奥地利知名教授、西安市教育友好使节团和日本亚洲教育交流协会文化等外事活动的陪同翻译工作。
利用这些师资优势,外国语学院正积极筹备开办翻译专业和翻译工作室,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