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要闻
官网首页 > 文理要闻 > 正文

山乡烛光——光明日报报道我校优秀校友陶建刚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直到今天,陶建刚还常常回想起9年前,第一次来到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情景。

  群山环绕中,一块土操场的尽头,是一栋刚完工的教学综合楼。33个学生稀稀落落,5个老师都已年过半百。那天恰是周五,放学铃一响,偌大的学校转眼只剩下了陶建刚自己。

  坐在简陋的宿舍,听着公路上的运煤车一辆辆呼啸而过,陶建刚一遍又一遍问着自己:“我能不能在这儿待到三年期满?”

  2011年,陶建刚从半岛网页版,半岛(中国)毕业。第二年,24岁的他响应国家“中央特岗教师计划”号召,由山东枣庄来到陕西铜川支教。从一开始的彷徨,到下定决心扎根,一个又一个三年过去,陶建刚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

  “我是豆点之光,但要为孩子们点燃梦想。”他说,“因为这不仅关系他们的未来,也关系祖国的未来。”

  补上留守孩子心里的“窟窿”

  放暑假了,陶建刚却并不得闲,他要挨个去家访。

  这天,记者跟随陶建刚来到小左家。三年级的小左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一进门,小左奶奶就拉住陶建刚:“老师来得正好,娃娃正为题挠头呢,我老婆子咋会?”

  陶建刚把自己在网上买的学习用品递给小左,耐心地帮孩子辅导起作业。

  小左奶奶摸着孩子的脑袋说:“娃可怜得很,一年到头见不到他大(爸)他妈。学得不好,又怕麻烦老师,不想叫念了嘛。”

  “这哪儿行,娃好得很!”陶建刚连连说,“把他交给我吧,您就放心!”

  得到老师的保证,小左奶奶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像小左这样的留守孩子,山村还有很多。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他们衣食不愁,但很久见不到父母,心里“像破了一个窟窿”。

  “刚来山里不久,我就注意到,在田野里、小溪边,玩到最晚的常常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陶建刚回忆,“天黑了,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连叫带骂赶回家的时候,留守孩子的眼神中都是落寞。”

  这眼神,撼动着陶建刚的心灵,也使他对留守孩子多了一份特别的爱。从复习功课、辅导作业,到穿鞋提裤、擦嘴擦脸,再到促膝谈心、倾听诉说……从分内到分外,陶建刚把能管的都管起来。但他发现,留守孩子的心结还是没有完全解开。

  “不行!得让孩子们和父母‘见面’!”

  当年,手机视频功能还未普及。陶建刚专门在学校找了间办公室,架上电脑,用互联网联通山外的世界。

  皓皓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去了湖北打工。原本是全家的宝贝疙瘩,突然就沉默寡言,成绩也直往下掉。

  中秋节就要到了。陶建刚一头打电话给正在工地干活的孩子父亲,约定时间请他去网吧候着,一头又把皓皓叫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让这对父子在网络空间里见了面。

  “大!”

  随着皓皓的一声唤,三个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在镜头中凝望彼此,皓皓重复着:“你啥时候回来?”父亲再三说:“你要听你婆的话。”好像连话茬都没接上,却啥都表达了。

  打这以后,陶建刚明显感到,“倔头倔脑”的皓皓变得柔和了、听话了,心里的委屈也像开了闸的水般倒了出来。

  这些年,陶建刚帮一对对家长孩子沟通了亲情。这中间,有的娃“爸爸外出打工好几年,都想不起长什么样”,有的娃“妈妈改嫁有了新家”……虚拟空间的见面虽比不过温暖的拥抱,却也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孩子们有了“独一份”的自豪

  铜川市照金镇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曾经写下红色的传奇。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由此点燃了西北革命的燎原之火。

  由于教学表现出色,陶建刚就职不到一年就被任命为副校长。他思忖,对孩子们不能光管学习、生活,心理上也不能光“补窟窿”。北梁红军小学自带红色基因,得让孩子们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心里“支棱起来”。

  在旁人看来,欣欣家境一般、成绩一般,甚至连淘气都不如别的孩子。对这样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孩子,陶建刚鼓励她去试试“小红星讲解员”。

  “陈家坡会议”“薛家寨突围”“奇袭耀县城”……从磕磕巴巴,到抑扬顿挫,曾经的“小透明”不仅赢得了掌声,成为区上“红色故事宣讲个人”,更坚信“原来我也有出彩的时刻!” 

  组建“小红星足球队”“小红星讲解队”“小红星合唱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陶建刚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红色文化的熏陶,使孩子们有了“独一份”的自豪,更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果敢。

  城里小朋友有的我们都有!山里孩子们萌生了一个想法。2018年5月,照金北梁红军学校51名小学生给半岛网页版,半岛(中国)总书记写信:“习爷爷您知道吗?我们学校现在变得可美了……很快我们就能喝上甘甜纯净的直饮水,也可以像城里娃娃一样洗热水澡了,同学们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

  一周后,总书记回信了!陶建刚一字一句读给同学们听:“习爷爷在信中说,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回信激励着全校师生,激励着老区人民,北梁红军小学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各方面的资助下,山里孩子们有了外出看世界的机会。陶建刚带着他们,去看在课本上看了无数遍的天安门,在北海的小船上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到高等学府的校园里参观……回来后,小女孩张嘉欣在作文中写道:“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来到了清华园,陶老师说我用功学习就一定能去清华,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要方向对,慢慢开,都能到”

  采访这日,忽来大雾,陶建刚开车带着记者上山。盘山公路曲曲折折,能见度只有两三米,记者不由得紧紧抓住扶手,陶建刚却说:“山里起雾是常事,只要方向对,慢慢开,都能到。”

  望不到头的大山、冬天动辄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听不懂的老陕话和吃不惯的面食……陶建刚一步步适应着山坳里的生活。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一起工作的同事辞职离开。“我理解他们,也纠结,后来就强迫自己不去想。”他说。

  在坚守中,他也感受着温暖。

  温暖来自老乡。支教老师是流水的席。知道“陶老师留下不走了”,山里人对他更是说不出的好。苹果红了塞几个到怀里,核桃熟了来一捧放手上,周末做好了饭,跟娃说:“去把你老师寻来一起吃饭。”

  温暖来自孩子。陶建刚带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原本内向含蓄的孩子来看他,说:“陶哥,咱们拥抱下!”待孩子走后,陶建刚又看到写在餐巾纸上的一封信:“是你给了我希望,让我找回了自己,谢谢你。你是个游走他乡的游子,却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我们。我会努力,让你为我自豪!”

  温暖来自同为特岗教师的妻子。陶建刚把家安在山里,妻子王芳成为坚强后盾。“他每天6点出门,晚上9点到家,家里指不上。”一半是嗔怪,一半是谅解。其实,王芳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9年里,她和陶建刚一起庇护着山村的孩子们。

  温暖更来自母亲。全家省吃俭用、辛苦培养了20多年的儿子去了大山沟沟,这让她无法理解。2013年,母亲坐了15个小时的火车,从山东赶来探望陶建刚。走进学校的一刹那,她再没忍住眼中的泪水。深爱着儿子的母亲,从此也作出了自己的抉择——留在山里,一手带大陶建刚与王芳的两个孩子。

  2019年12月,陶建刚被中宣部、人社部评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颁奖后,陶建刚参加了先进事迹报告团,进行为期8天的巡回宣讲。

  最后一站是山东,陶建刚跟领队说:“我得回趟家。”

  自打去山里工作,他与父亲的冷战已持续许久。“人总要往高处走”,父亲的坚持也是人之常情。

  这一次,父亲早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接到陶建刚,默默领他去饭店,点了几个菜。这顿饭气氛不算热烈,却有了和解的意味。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说过让我辞职回老家的话。”讲起这一段,陶建刚眼眶湿润了。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0年,陶建刚被调任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上安小学校长。职务变化了,但他说:“我还是在平凡的世界,干平凡的事。”

  铜川早年多煤矿,作家路遥就是在这里体验生活,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陶建刚经常用来激励自己:

  “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的生活中得到升华。”


关闭